lazybios

CS183C创业课: Blitzscaling 课程笔记(三)

CS183C

这部分是Session 2中下半节的笔记,由于授课是以访谈的形式进行的,聊着聊着很容易脱缰,给梳理笔记也带来不小的挑战,此部分仍然以问答的形式进行,除了记录Sam的观点,我还会加入一些自己的点评,欢迎指正!

对待你用户的正确态度

当有人批评你产品的时候,你可以忽略所有人的但不能忽略你用户给你的批评,如果你忽略了他们,那么慢慢的你也就再也找不到他们了,并且除了他们之外,别人给你再多的正面评价都无济于事,特别是那些媒体报道,有时候要当心新闻稿的蒙蔽。

如何看待公司的转型

公司『转型』其实是证明你上一阶段失败的另一种表述,它们是对失败的美化。这里并不是否定转型,当发展到一定阶段,恰当的转型是可以扭转局势的,但没必要拿出来吹嘘它们。Sam给出了两种转型成功的模式:

上面的两个成功案例有Instagram和Airbnb。相比上面两种模式,那种急功近利的『来块白板,咱们想点新东西做吧』的模式,却往往会失败,因为这些都不是人们想要的,甚至都不是提意见的人自己想做的。不要为了找点子而找点子,有时候不如放空自己,换个角度挖掘一些人们真正喜欢的,比如把那些内部的日常效率产品尝试变成对外的产品,既然能根植到你的日常中,那么或许别人也需要呢。这样做的成功案例有大名鼎鼎的Twitter。这里所述与YC的座右铭暗合了『Make something people want』(就是题图)。

Sam给出的一条职场建议

如果你想加入某个公司,请去那些你能找到的增长最快的公司。这样你也能快速成长。这个过程会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,包括那些不在你职责和能力范围内的事情,但这是唯一一种能让你学到东西的方法。

专注产品意味着什么

所谓对产品的关注是,你将你工作的绝大多数时间放到产品的研发上来,关注产品的方方面面,并且去为你的产品培养一批喜爱他们的用户,早期的产品,在推广上有两种选择,一种是吸引大量用户,但这里的用户,大多数人喜欢你的产品,但不爱你的产品。另一种策略是拥有少量真正爱你产品的用户。上面两种模式中,绝大多数成功的公司是基于第二种模式。所以前面所说的关注产品是关注爱的部分,而不是停留在喜欢的层面。早期你需要把时间花费在代码和用户交流上来,直到你把产品做到『爱』的程度,让你的用户一旦没有了他们,会非常难受。

获取第一批用户

获取第一批用户的渠道,Sam给出的是YC社区,不过我想这里的社区,其实暗指圈子,即通过某种方式,给不同的企业相互搭桥。看一看各家互联网公司主页的案例展示,你就知道圈子确实有这个功效了。

关注增长和盈利

关注增长,并持续盈利应该是你早期创业的重点,与关注那些在增长过程中衍生出来的新问题(类似技术、组织、文化方面的问题)相比,末端的增长才是价值和关键所在,增长和盈利能帮你慢慢的矫正这些问题,但如果你不在关注增长和盈利,而是停下来解决那些新问题,就会引出更多的问题,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在关注增长的同时,分出一部分精力(大约10%)来解决这些新问题,但所分精力不应该是50%,更不应该是100%。

此外,对公司增长势头的判断,员工要比创始人更敏感,一旦他们嗅到了风头,那么就会滋生出新的事端,所以初创公司的一件重任就是保持公司的增长势头。

公司的虚假繁荣

过度的迷恋于社交活动之中,把自己的绝大多数时间花费在应对媒体,作秀上,而不是花费更多的时间在产品的搭建,与用户的交流上。这些表面的工作,会让你觉得你正走在成功的路上。此外,对于拉投资筹款也是一样的,在必要的时候是必不可少的,但没有哪家公司是靠筹款成功的。在生存面前,你要么做出用户超级喜欢的产品,要么能保持持续的增长和盈利,要么就准备关门大吉。把公司核心以外的工作做的再好,在面对真正市场考验的时候,也不能帮你立于不败之地,抓住核心。这部分在我们的周围其实有很多很鲜活的例子,比如前一段时间被标榜为90创业先锋的『某佳文』和『某天一』,这里可以推荐一个视频,我觉的这个访谈就是这种虚假的典范: 纪中展 张天一《霸蛮少年创业记》

成功创业者都会踩的坑

Sam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『在开除不良员工之前等太久』,我的补充就是『慈不带兵,义不养财』。

做商业判断的技巧

Sam在回答如何看待比特币的问题的时候,向台下的听众提了三个问题,他们都是否定的:

在向判断某个领域或Idea的商业价值的时候,可以参考上面的问题对自己提问,看看他们能不能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。最后再去考虑你的商业计划。

微信关注「日拱一卒」公众号